微信扫一扫,访问移动端。
×
师生谈养成
您所在位置:首页 > 养成教育 > 师生谈养成 >
师生谈养成 第六期
时间:2023-11-27 08:48

(一)学生院长谈养成

访谈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刘振。记者:刘院长,您好,养成教育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手段,请谈谈您对养成教育工作的认识?

刘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素养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养成教育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素养。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立足于素养教育,强化养成教育提高对养成教育的认识要让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正说明我们更应该把口头说教落实到行为的养成,应当把的过程深化为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的过程。

《规范》是知与行的统一是简单的则困难得多,所谓困难主要是难在持续不断,难在养成习惯实践告诉我们:时断时续的教育结果往往是功败垂成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按教育规律办事,根据学生身心进展的特点及其行为表现,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讲求养成教育的方法,努力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

图片1(1).png

访谈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刘振

(二)辅导员谈养成

1.访谈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崔泽洲。记者:崔老师,您好,请您谈一谈您认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必要性的意义?

崔泽洲:所谓养成教育,顾名思义是通过长期的培养,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它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基础文明、品德修养、性格优化、学业素质。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持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时代新人。

对于大学生来说,养成教育教育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能够进一步规范化学生的道德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主观意识较强,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习惯出现了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开展计划性的养成教育活动、深化学生的认识、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等,能够协调养成教育主体性与被动性原则,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访谈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陈怡霏。记者:陈老师,您好,请您谈一谈您认为时代发展对大学生养成教育有哪些新要求?

陈怡霏养成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校的特色,所以我们如何找一个好的载体,能将养成教育落实落细变得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我国高校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所谓“养成”,它内含着“手段——目的”或“条件——结果”的关系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养”规定“成”,是“生成”“长成”“构建成”,让学生对自我发展需要有所醒悟、领悟、觉悟,就可能自主学习养而“成”。养成教育可以理解为,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被教育者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是让受教育者把外在约束慢慢内化成习惯的一种过程。自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使高校教育产生很大的改变,大学生群体特征也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这些新的教育形势,如何教好学生,培养出优秀人才,养成教育尤其值得重视。它是对认知教育的延续和深化,它是青年人不可或缺的教育。

图片2.png

图片3.png

访谈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崔泽洲陈怡霏老师


(三)学生谈养成

1.访谈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刘玉爽同学。记者:同学,您好,请谈一下你觉得学校开展养成教育有什么意义?

刘玉爽:我自选的题目是爱党爱国、知行合一。我认为这些习惯能全面提升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准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

养成教育有利于促进我自身知情意行协调发展,会使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的基础。人的学习水平及其他素质的提升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在智力相当、条件相等同的情况下成功的概率更倾向于那些非智力因素。这是我所认为开展养成教育的意义。

2.访谈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吕兆晗同学。记者:同学,你好,请谈一下你对于学校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理解?

吕兆晗:我觉得大学生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养成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及全面性,可以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培养,使大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养成教育会规范我自身的日常行为规范,更能对我在心理养成、行为规范养成、学习能力养成、创新精神养成、艺术兴趣养成都有极大帮助,帮助我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其次,通过学习养成教育,我体会很多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我知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


图片4(1).png

图片5(1).png

访谈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刘玉爽、吕兆晗同学